
今年的泰國水燈節即將來臨(2009年11月2日)。編者感覺很有必要介紹一下這個美麗的節日。水燈節,Loy krathong 在泰語裡的意思是“漂水燈”.是泰國民間最富有意義,且多含神話的節日,在每年之泰曆十二月十五日(西曆11月1號—11月5號)夜晚間舉行。在這雨季過後的這一時期,泰國正是河水高漲、月兒清輝的美好季節。
水燈節的起源,據泰國史書記載傳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又含有很多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比較有根據的水燈節傳說,始於八百多年前的泰國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那時,每年泰曆十二月十五日月圓時節,居民都聚集于首都慶祝「燈節」,而皇上必循例龍舟游河,王后及妃嬪亦隨聖駕遊幸,其時臣民嬉水於河中,隨後在國王的主持下,全城大放煙花,徹夜歡騰。
相傳皇朝中有位名為娜諾帕瑪絲的貴妃,心靈手巧,極富藝術天才,她別出心裁地用香蕉葉折疊成了一盞蓮花形的燈船,上面以水果雕成的花鳥圖案裝飾,並插上鮮花,點著香燭,放在水裡,使其隨風飄蕩,以表示對佛祖和河神的感謝之情。

國王見後大喜,下令以此水燈作為範例,每年十二月十五日為水燈節。從此,每逢水燈節,各式水燈的製作,便蔚然成風,水燈的形狀式樣愈來愈多采,製作技術也更加精巧嫺熟。
放水燈的含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擴展,譬如農民放水燈是感謝河神給予他們充沛的水源,灌溉莊稼,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青年男女寄語水燈是希望自己能找到如意伴侶;佛教徒則祈求災禍隨水飄去,幸福隨波而來。
水燈節,各地都有循例舉行,惟不那麼隆重熱鬧。在傳統上要數素可泰府和清邁府的水燈節最為熱鬧,節目多姿多采,而且富有地方性的詩情畫意。
如今,泰國慶祝水燈節最熱鬧隆重的地方,就是水燈發源地素可泰王朝的古都--素可泰城,古城中有座古寺,座落於湖中間的小島上,市民和遊客在節日中,聚集於此,漂放水燈。
當日,慶祝活動首先是進行水燈設計和水燈小姐選美比賽,同時還有身著盛裝的象隊,馬隊以及花車隊伍遊行,讓人感到彷佛又回到了古老的素可泰年代,因為素可泰城是富有歷史意義的古都,是一個山明水秀,物產豐富的著名古城。
同時泰北的清邁也另有一番風趣,清早,善男信女手捧美味的飯菜、水果和鮮花,擁向寺廟施僧拜佛,僧人們忙著接受施賜、講經。入夜,家家戶戶的室內和門外,佛寺的院中和牆上四周點燃起椰油小燈盞,河中飄浮著蕉樹葉杆做的椰油燈,到處是閃爍的燈光登高遠望,好象天上繁星降落人間。這時開始舉行大水燈船遊行比賽和落水活動。大燈船花枝招展,美中寓意。大燈船分為美麗類和寓意類,上面安裝彩色電燈或蠟燭。寓意類是寓托事物於燈船的構造中,其意義有提倡民主政治,勸告人民團結,維護固有民族文化等。燈船上還有幾名裝扮嬌豔的少女,作為諾帕瑪王妃的化身,端莊而坐或翩翩起舞,恰似仙女下凡。二、三十只大燈船遊行比賽後,駛往河岸。
曼谷市府一些大酒店,凡是依水或自己花園內有小湖小渠,甚或大廳內有噴水的大小水池等等,都成為放水燈,繼承美好傳統風俗的上佳場所,不僅吸引了眾多泰國各民眾或全家去大酒店內邊享用晚餐邊放水燈來寄上各人的祝願,也給國外的遊客帶來了新奇美好的泰國特色,一齊參加放水燈,而留下了難忘的一夜。
由於放水燈的製作材料,曼谷市府大力提倡採用蕉葉,石蓮等植物做的材料製作水燈,這樣隨著時間,材料將會腐爛而不使河渠潮面遭受污染堵塞,讓大家在放水燈而能得願以償的同時也能同時保持住環境的整潔和清淨。所幸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都能比較自覺地用植物性材料來製作水燈,近年情況已有了很大改善。
一年一度泰國水燈節,遍及全國各地,旖旎多姿,充滿羅曼蒂克氣氛,民眾歡歡樂樂的渡過這一佳節。入晚為水燈節的良辰美景,民眾紛紛至各河港施放水燈,大小江河燈光點點。青年男女情意綿綿,女的祈禱著能得如意郎君,男的則期望獲得秀慧伴侶。而一般民眾,則向皇天后土及水神答謝一年來賜予食用水源,並對丟進江河污穢物而表示悔過,祈能赦免罪衍,過著康寧幸福生活。
水燈節在素可泰

距離曼谷440公里、位於泰國中北部的素可泰府,是水燈節的發源地,也是歷來慶祝水燈節活動最為熱鬧的地方。當地的水燈節活動主要在素可泰古城舉行,從11月10日到12日,當地大事慶祝水燈節。
古城內喜氣洋洋,張燈結綵。園內舉行小型水燈比賽,幾十盞精美的水燈排列在桌上,供人們欣賞品評。一些用穀物製作的大燈寄寓豐收含義,也沉甸甸地掛起,令人讚歎不已。路邊草地上擺起許多地攤,當地人在這裡出售一些簡樸便宜的水燈,主要是用蕉葉編織成蓮花狀,上面可插小蠟燭。園內還有一排排的草棚子,成為人們歇腳吃飯的食攤。
這顯然是一個回歸傳統的節日。素可泰人在開始慶典活動時,首先對素可泰王朝時期的蘭甘亨大帝進行祭奠。儀式在素可泰古城內的蘭甘亨大帝雕像前舉行,身穿傳統服裝的姑娘們跳起傳統舞蹈,學生們一齊朗誦歌頌蘭甘亨大帝的詩篇,備受尊崇的僧人們也吟誦起經文。
連續三天,古城內活動不斷。水燈節成了盛大的狂歡節。古典音樂表演、古典舞蹈表演、泰拳表演、棋類比賽、古裝環城遊行,傳統戲劇劇表演――水燈節的活動仿佛是一部民俗歷史的教材,向國際遊客介紹著泰國文化,也向本地人宣示著傳統。
在水燈節期間,數以萬計的遊客湧向素可泰,素可泰新城的旅館幾乎家家爆滿,外國遊客新奇不已地欣賞和發現著泰國歷史文化的綽約風姿。
素可泰人也紛紛裝扮起來,穿起民族特色的絆尾縵服裝,女孩子們梳起寶塔一樣的頭髮,展示他們獨具特色的文化。素可泰的孩子們也走出課堂,行走在古城內,他們身穿整齊的校服,三五成群地實地學習素可泰的歷史,真正地寓教於樂,同時也體會著傳統文化的驕傲。
此外,作為旅遊節慶的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地土特產也集中在這裡出售。OTOP即“一鄉一特產”,是泰國為發展農村經濟而實行多年的政策。各個鄉鎮都大力發展特產,集中起來則是吃的穿的用的各式各樣,極具泰國特色。在外國遊客眼裡,都是物美價廉的東西,對本地人來講則是脫貧致富的捷徑。
水燈節活動的高潮是天黑以後。圓月升起,盞盞紙燈亮起,美麗的煙花不時耀亮夜空,氣氛熱烈而溫馨。當地人往往舉家前來遊園,素可泰古城一片喧鬧。
素可泰當地的藝術團體以古城核心的瑪哈他古寺遺址為背景,運用大型聲光,上演素可泰歷史和水燈節的淵源。故事說的是,偉大的蘭甘亨大帝對外抵抗強敵,開疆拓土,對內發展經濟,愛護百姓。他還創制泰文字母,立碑紀事,成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迎請錫蘭高僧廣傳佛教,興建佛寺,將素可泰辟為佛國。“素可泰”本意是“幸福的黎明”“快樂的起點”,蘭甘亨時期的素可泰王國呈現盛世風光,國泰民安,人們快樂豐足。當雨季結束,人們喜慶豐收,蘭甘亨的愛妃諾帕瑪用蕉葉製作蓮花形狀的小船,船上放有水果和鮮花,中間放茶油香燭,獻給國王在月圓之夜祭祀水神。這就是水燈節由來。百姓紛紛效仿,水燈節成為豐收喜慶的節日。
12日的深夜是水燈節活動的最高潮,人們人手一盞水燈,將水燈放入水中,素可泰的河流成為光亮的河。人們相信,水燈順水流去,可以把一切壞運氣帶走,人們將因此而獲得幸福,明天將更加美好。
關於水燈節的起源,流傳民間的就有不同的傳奇故事。最流傳的版本是:相傳一位名叫麥貢哈(Mae Kongha)的女水神,為了民生,慷慨饋贈水資源,受到惠澤的當地人們用自己的方式開展紀念活動,以表達對女神的感恩之情。於是就有了今天的水燈節。水燈節的歷史可追溯到七百年前泰國北部素可泰(Sukhothai)王朝 ,當時一位名為囊諾帕瑪絲(Nang Noppamas)的王后,把點燃的蠟燭和香柱插在芭蕉葉做成的小船上,然後放到河裡,讓其漂走。王后的舉動成為紀念水燈節的首創。從此,每逢水燈節人們紛紛效法放水燈。
水燈節在清邁
每年泰曆十一二月十五日是熱熱鬧鬧,花團錦簇,五彩繽紛的水燈節,它的慶祝活動在清邁所有節日中最具魅力。
華燈初上,盛大的節慶活動隨即拉開序幕。此時的清邁舊城區東面運河一帶和通往湄濱河河邊之間的交通要道成了人的海洋,歡樂的海洋。活動包括花車遊行,放水燈和放孔明燈(Khom Loy)。最熱鬧的場面要屬花車遊行活動。遊行活動在繁華的他貝(Tha Pae) 路上舉行,人們早早在該路兩旁的人行道上駐足,等待觀賞路過的花車隊伍。遊行的花車都裝點得十分華麗和氣派,而坐在各式花車上穿戴豔麗的美女往往喧賓奪主,成了遊人競相拍照的物件。隨花車行進的遊行隊伍裡,有大中小學生,學校教師,政府單位的職員;他們穿著式樣各異的民族服裝,或跳起民族舞蹈,或吹奏民樂,或敲鑼打鼓,場面熱烈異常。遊行隊伍以外的人們不甘寂寞,紛紛燃起焰火爆竹,放起孔明燈。此時,成千上萬的孔明燈緩緩飄向遠空,好似繁星點點。焰火和孔明燈照亮了夜空,涼季的如火熱情被點燃了!與夜空中孔明燈交相輝映的是河裡數不勝數的點點水燈燭光,人們正在放水燈。在湄濱河西岸,在專門出售鮮花的攤點邊,遊客只需花上二十或三十泰銖,就可以買到一盞漂亮的水燈。水燈均為圓形,一般用紫色的蘭花裝飾,有的飾以玫瑰,有的綴入康乃馨,有的擺上百合…… 盞盞都是手工精巧細緻的工藝品,令人愛不釋手。
看著沿河漂向遠方的水燈,不禁想起幾天前泰國同事教的“水燈歌”。歌詞大意是:十二月的圓月高照空中,在那高漲的河水和運河裡,我們一起放水燈,放水燈;人人都喜悅滿懷;我們聚集在河邊,手捧水燈;推開水燈,我們就祈禱,期盼一個更美好的日子。在這美好的月圓之夜,你總能聽到這首在泰國家喻戶曉的民歌。
水燈節放水燈和孔明燈,其實就是放逐晦氣,期待未來的日子好運連連.
< 前一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