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政府武力鎮壓“紅衫軍” 底層政治覺醒導致社會斷裂
政府與“紅衫軍”最後攤牌,揭示的不僅是社會的撕裂,還有斷裂。 5月19日,手持槍械的泰國軍隊在裝甲車的推進和保護下,攻占了“紅衫軍”用輪胎和削尖了的竹子在曼谷商業中心區構築的“陣地”。然而暴力鎮壓,卻沒有給這個在過去兩個多月時間備受折磨的佛國以真正的寧靜。
一切都變得更加混亂。儘管一部分“紅衫軍”領袖自首,並呼籲其他成員結束對抗,以避免更多的死傷。但暴力仍在持續:在曼谷,一些強硬的抵抗者仍在四處縱火;在泰國北部,已經有數個地方的政府機構遭到攻擊或者焚毀。
暴力帶來的只有仇恨和暴力。從3月12日至今的抗議,83人死亡,超過1800人受傷的政治騷亂,終結了近年來泰國政局那種雖然紛擾不斷,卻總體和平的政治博弈方式。 “紅衫軍”領導人之一的Jatuporn Prompan在向警方自首的時候,還身著印有“非暴力”抗爭創始人甘地頭像的T恤衫,而此刻,這種美好的願望在這個原本平和的佛國又正遭遇著怎樣的一種尷尬?
很少有人懷疑政府的強力鎮壓可以在短期內便恢復社會的秩序。但如果已被激發的民意無法得到執政階層的尊重,那麼由社會發展不公、政治權利不平所滋生的種種仇恨和暴力,便會再次被點燃。而這背後,將是這個社會的斷裂。
亂局新象
為什麼選擇開槍?阿披實政府面對歷次“紅衫軍”運動時,都表現得非常克制乃至軟弱,此次卻一反常態。
台灣佛光大學副教授陳尚懋就此對本刊記者說,儘管在剛被扶植上台的時候,阿披實被普遍認為僅僅是軍方的傀儡、過渡人物。但現在,在民主黨為首的執政聯盟中還找不到可以取而代之的人選。所以,在確信擁有執政聯盟的支持之後,阿披實或者其政府內的強硬派相信自己可以承受更大的政治壓力,去冒更大的政治風險。
此外,曠日持久的“紅衫軍”運動已經給泰國的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很大衝擊。根據泰國旅遊協會新近發布的數據,僅今年的政治動盪就已經導致泰國旅遊業損失了至少1000億泰銖(約30億美元),很多國家隨後還發布了赴泰旅遊警告。這對旅遊業佔GDP7%的泰國來說,是沉重打擊。
普通市民階層也對政府無力恢復社會秩序顯露出極大不滿。今年4月,以城市中產為主體的“黃衫軍”就數次對阿披實政府施加壓力,甚至提出如果阿披實政府無力解決政治紛爭就應該下台。而“黃衫軍”在2008年迫使曼谷機場關閉的能量歷歷在目。這些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阿披實政府決心用武力鎮壓民眾示威的理由和信心。
儘管政府最終動用了武力鎮壓,但這一決定也引發了極大的分化。
首先是軍方與政府態度明顯不一。目前泰國軍方的第一號實權人物、陸軍司令阿努蓬將軍曾在今年表示,軍隊不會沾上民眾的鮮血。 4月12日,在“紅衫軍”示威進入白熱化階段時,一直保持沉默的他突然發表講話,稱“政治問題應該政治解決”,並且表示他認為“解散國會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解散國會重新選舉恰恰就是“紅衫軍”當時提出的最主要政治訴求。
5月18日,泰國《曼谷郵報》引用匿名消息源稱,阿披實與阿努蓬就軍方何時以及採取何種強度對待“紅衫軍”難以達成一致。阿努蓬擔心軍方過於激烈的運作可能導致與示威民眾的衝突,並造成傷亡。但是阿披實則鼓勵軍隊將領們盡快行動,奪回被“紅衫軍”佔領的區域。
“儘管軍隊以前在泰國的政治舞台上數次上演軍事政變,但他們也因此背負了極為負面的聲名,所以他們這些年來一直都非常低調和謹慎。”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民眾運動問題專家吳強對本刊記者說,“阿努蓬今年9月就要屆滿退休,他本人更不願意趟這個渾水。而且在現代社會,任何軍隊鎮壓老百姓的行為都會遭到唾棄。”
泰國軍方內部也分歧嚴重。強硬派的將領堅持要求對“紅衫軍”進行嚴懲。但是,他們卻經常發現“紅衫軍”對於軍隊的行動計劃往往瞭如指掌,因為總是有軍方內部的“紅衫軍”同情者走漏信息。
而“紅衫軍”內部也出現了明顯的分裂。當阿披實在4月初提出在11月14日提前舉行選舉等方案時,“紅衫軍”一度宣布接受這一解決方案。但很快,其內部強硬派“反水”,數次要求阿披實提供更為詳盡的內容,並堅持繼續進行示威活動。這也斬斷了政府內部溫和派所能伸出的最好的橄欖枝。 “紅衫軍”的這一態度甚至引起了一向對其持同情態度的《曼谷郵報》的不滿,這份報紙在一篇社論中說,“紅衫軍”內的強硬派領導人們以為勝利在望,拒絕政府的誠意,“他們的'操縱'把'紅衫軍'逼上了絕境”。
而更令人不安的現實是,泰國局勢進入了一個沒有調停機制的混亂狀態。
4月26日,正當泰國局勢日益升級之時,許久不曾露面的泰王普密蓬公開發表講話,但他並沒有對時局發表絲毫態度。這與此前他在泰國政局動盪時的表現截然不同。
1992年,泰國軍方開槍鎮壓首都曼谷的民主運動,泰國同樣陷於一片混亂。最終上演了許多泰國人仍記憶猶新的一幕:軍方領導人素金達(Suchinda Kraprayoon)與示威領袖詹龍(Chamlong Srimuang)一同跪在國王普密蓬的面前,恭聽聖訓。不久之後,手握槍桿子的素金達將軍宣布辭職。泰國人說,是國王把民主帶回了泰國。
而現在,82歲的年邁國王一直保持著沉默。
“也許他的健康狀況使得他難以進行干涉。”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羅曼(Walter Lohman)對本刊記者說,“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泰國公主詩琳通和王儲也都沒有表態。”但更重要的可能是,王室的政治影響力與普密蓬年輕時相比,已有很大的衰退。
“泰國現在進入了一個權威瓦解的時期,各種政治勢力之間沒有一個凝聚力量。”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陳佩修對本刊記者說,“這也造成各種政治勢力缺少妥協的平台。”
何去何從?
“紅衫軍”運動已經越來越“去他信化”——與其說那些走上街頭堅守數月的農民和城市底層民眾是為了他信,不如說他們更是為了自己的政治權利。
長期以來,泰國北部的農民和城市底層一直被排除在政治遊戲之外。但在泰國約6500萬人口中,他們佔七成。在軍政府和偽民主政府統治的時期,他們可有可無,但是在選舉體制下,他們是重要的票倉,是決定性的政治力量。精明的他信看到了這一點。
依靠著對這一群體的長期深耕,他信成功地擠入了泰國的政治權力頂峰。在2005年大選中,底層民眾的支持使得他信的泰愛泰黨在議會500席中狂攬377席,在泰國首次實現了一黨執政,而不需要組建脆弱的聯合政府;他信成了泰國1932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以來,惟一一位任滿四年任期,並實現連任的總理。
他的反對者只能依靠軍事政變才能將他趕下台。而民眾依靠選舉連續兩次將他的政治盟友送上總理寶座。 “紅衫軍”屢屢指責阿披實政府不是選舉而是經由軍事政變上台的,這也恰恰抓住了這屆政府的“七寸”。
“他信把舊政治體制中被忽略的底層民眾重新帶回到了政治生活的主流。”清華大學的吳強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現在就看這些舊利益集團是否做好了準備接納這股新興力量。而且,既然底層民眾的政治意識已經被他信喚醒,你要想再撲滅,顯然是不可能的了。”
讓渡利益是痛苦的,但不順應歷史的結果必定是滿盤皆輸。 “'紅衫軍'運動已經成了階級利益的具象衝突。”暨南國際大學的陳佩修對本刊記者說。
平民政治的時代已經開啟,泰國的傳統執政精英正面臨極其艱難的抉擇。但無論是祈禱、抗爭還是妥協,它都無法再迴避。
< 前一個 | 下一個 > |
---|